欢迎访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 !
首页 >> 文化校园 >> 信大精神 >> 正文

李旭辉:“勤奋好学”是成功的必要条件

日期:2018-06-05  作者:李旭辉  点击:

编者按:本文作者李旭辉,1979年进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学专业,取得本科和硕士学位,后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,毕业后先后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。目前任耶鲁大学-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美方主任,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终身教授、气象学专业杰出教授,国际专业杂志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》主编。

  母校培育了坚实的知识基础

  在恢复高考的第三年,也就是1979年,我考上了南京气象学院(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),是那年黎川全县10名大学生之一。其实当时对气象学并不了解,选学气象的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,模模糊糊猜测数学和物理能在气象领域派上用场。多年以后,开始读研究生了,才发现当时的猜测是对的。天气现象千变万化,没有很强的数理基础,是无法把气象问题理解透彻的。而在南气院的刻苦学习也为我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别人都说我的高考志愿填得不好(我们是先填志愿再考试)。我的考分比大学同学高一大截,进北大清华都没问题。入大学那年才16岁我,很自傲,觉得比别人聪明,所以总怕落后于同年级其他任何人,学习非常用功。也许你会觉得这种争强好胜、由虚荣心触发的动力很幼稚,但我并不后悔那种年轻人的激情。

  我并不比其他同学聪明,只是比他们都刻苦。读完四年大学,平均成绩98分。研究生毕业后在南京教书几年,后来来美国耶鲁任教,教了很多学生,现在女儿儿子上大学读高中了,观察对比他们的学习,发现那份成绩确实来之不易。大学4年,我只看过《少林寺》一场电影。买不起录音机和收音机,别人去看电影,我就借他们的,关在房间里,整栋宿舍楼都静悄悄的,专心听英语故事录音和《美国之音》英文新闻。

  80年代中期,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,我有时会为外宾讲课做翻译,有时还会同声翻译。听说我并没有出过国、也没有专门上过外语强化班,人们很吃惊,都说有英语天赋。其实他们看到的是结果,而没有意识到多年的汗水。经常有同行问,你那篇论文写得真好,是重量级,怎么写的啊。我说,研究了五年,每周都要开讨论会,从文章初稿到投稿又花了一年时间,改了12稿。他们不理解,不再细问了。

  “每个实验都是登月计划”

  那时我们国内研究水平和国外是无法相比的。整个学校没有一人在国际期刊上发过论文。我在研究生期间曾投过三篇英文论文,都没有成功。

 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在研一写的。是一篇综述文章,发表在《力学进展》杂志上,介绍国外地表蒸发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。引用了很多知名人士的文章,比如Andy Black、Shashi Verma、John Norman、Norm Rosenberg、Roger Shaw等。很佩服他们,想成长成他们那样的科学家,于是产生了出国的想法。主动给他们写信联系,介绍自己的工作,希望去他们实验室读博士。

  当然想出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考虑。出国前每月工资100元,出国后的奖学金每月为1500加元,相差100倍。我是长子,有义务为父母分担经济负担。

 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教书期间,加州大学Roger Shaw来校讲学两周,系主任安排我为他做翻译。按现在的说法,这是我首次和国际一流科学家“零距离”接触。他文章不多,但每篇都有震撼力。其中一课讲的是他在森林用在线仪器观测大气湍流。让我吃惊的是,湍流运动并不像教科书描绘的那样杂乱无章,而很有秩序,可以用天气尺度那种“冷锋结构”描述。对他的工作十分着迷,特别想做他那个研究方向。后来去加拿大读博士,研究方向真的是森林大气湍流,还和Shaw合作写了篇论文。在世界所有的微气象学家中,我的导师Andy Black实验技能是最出色的一位。他的警言是“每个实验都是登月计划”,不能有丝毫疏忽,更不允许失败。所以每次出野外实验之前都要精心准备,绞尽心思推测哪个部位会出问题,并准备解决方案。把仪器设备架在实验室外的小草坪上,彩排一次又一次。真正的实验还没有开始,每个人都已累得筋疲力尽。值得自豪的是,受Black严格训练三年后,我做实验从来没有失败过。

  在南气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,在Black那儿学会精益求精的实验技巧。这两种技能的组合,是非常powerful的,很多人不具备这种优势。

1987年加州大学Roger Shaw来校讲学时的海报

李旭辉导师Andy Black (坐在车右侧)和几位学生和技术员在野外做实验后休息

  重返母校

  我的成长是母校培养的结果,如今回报母校是我应尽的义务。我希望把母校教会我的吃苦耐劳、积极主动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们。

  2011年,南信大与耶鲁大学正式签订了协议,成立了大气环境中心,让我担任中心主任,我深感荣幸,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。对我来说,成功不仅仅是自己发多少文章、做出什么科研成果,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多少优秀的学生,这些学生又能够培养和教育多少优秀的学生。在我的团队里女生男生是“平等”的,因为吃苦耐劳、积极主动是公认的美德,不分男女。对于每位学生尽量“因材施教”,在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前,我要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兴趣,然后据此进行指导。“如果说国内的学术氛围和国外的学术氛围有什么区别的话,可能就是我们还缺了点创造力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(据大气环境中心采访稿整理)


关闭

Copyright 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-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.备案号:NUIST备80189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邮编:21004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