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 !
首页 >> 文化校园 >> 南信大精神 >> 正文

翁笃鸣:建校创业二三事

日期:2018-05-15  作者:翁笃鸣  点击:

   编者按:“艰苦朴素  勤奋好学”作为我校最初的校训,具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内涵。正是一代代南信大人牢记和践行这样朴素而本真的校训,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力量。编者特别约请了已过耄耋之年的翁笃鸣老师,这里与大家分享翁老回忆我校建校时艰苦创业的二三事,领悟其中的精神所在。

  我想从一些例子反映学校最传统的精神,就是现在所说的不忘初心,当时最主要的信念是什么,现在凝练的精神,这些精神在当年是如何做的。

  克服建校时期的困难,生活、教学设施紧缺。建校初期周围的池塘生活垃圾多,不能直接饮用,大家就在丁解周围小山坡上的野池塘里挑水喝,还有东区校园现在的群英河,在六十年前还是很清澈的,没有化工污染,大家就到这里来取水。那时候最艰苦的是搞基建的同志,他们吃住都在盘城的农户家里,还是要感谢当时盘城集对学校建校初期的支援。早上起来没地方洗脸,正好南阶旁边有一个池塘,老师学生都在这里洗脸,氛围还是挺好的。不过下雨的时候就惨了,到处都是泥巴,走路都很困难。初期没有教室,就在水塔公园东边,有一个葡萄架,葡萄架边上建了一个“服务楼”,开学的时候窗户的框装好了,玻璃都没安装,学生就在里面上课,刮风下雨的时候,条件还是很困难的。

  艰苦的条件养成了学生们艰苦朴素、勤奋好学的校风,我们60级的第一批学生,没有校区,是借住在南京大学的,第一届学生4个班,天动2个班、气候1个班、大物1个班,后来大物合并进入天动。61年基本校区完成,第一批学生就从鼓楼搬迁到江北。那时候交通很困难,学生坐公交车到中山码头,然后做轮渡过江,到西厂门,然后步行到南信大东苑,十几里地,要走一个多小时。

  艰苦的条件使同学们更加团结友爱、互帮互助。我是1960年10月入校工作的,11月就带着学生来劳动。有一次劳动的时候,一名学生突发阑尾炎,当时没有交通工具,跟盘城的老乡借了一个门板,学生躺在门板上,四个学生和老师,抬着门板走到西厂门坐小火轮,到中山码头,然后送到医院。路上就是几个学生和老师轮流抬着她抬过去,也不觉得苦,大家只是觉得这是在抢救同学的生命。

  南气院是全国招生,当时很多学生家庭并不富裕,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孩子,生活相当困难。我记得有一个学生,冬天没有棉裤穿,班上的同学就给她捐衣服,当时物资贫乏,学生本身也没有什么钱,很少有多余的衣物,最后这个学生是穿了7条单裤过冬的,我后来给学生讲小气候,就经常举这个例子,为什么7条单裤也可以保暖。

  我们的教师成长很快,建校初期来校工作的年轻人,基本都是本科毕业分配过来的,没有什么教学经验,我们就参加南大的教学、备课,跟着南大的教研组一起学习,给南大的老师当助教,给我们的学生做辅导。数理课和气象专业课很多是跟着南大一边学、一边做。61年以后这些老师就开始正式给我们学生上课,同时新来的老师一边在南大听课、进修,一边上课。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,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。当然我们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国家气象局的支持,当时来自中央气象台的夏平被称为“锋面大王”,那是搞短期预报的专家;冯秀藻带领的农业气象在当时是最强的,还有章基嘉、张家诚等很多名师大家,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据翁笃鸣口述整理

2018年5月8日


关闭

Copyright 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-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.备案号:NUIST备80189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邮编:210044